近年来,SD-WAN几乎成为业界"明星产品的家喻户晓"。有一段时间,许多服务提供商,如运营商、公共云、IDC、CDN、VPN供应商、软件供应商、硬件/芯片供应商、安全供应商等。,已经成为业内的"家喻户晓的名字"。等待N营推出自己的"SD-广域网产品",其中包括已建立的制造商和商业新贵。就像SD-WAN是一个超级蛋糕,人们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它,但也想要一块馅饼。可以肯定的是,自2015年以来,在SDN繁荣之后,SD-WAN一直在高歌猛进。根据Gartner的调查数据,SD-WAN将在未来几年对传统接入产生强烈影响。预计在2022年,SD-WAN的规模将与传统接入的比例相同,并将与传统网络完全兼容。
我们看到在这个大环境趋势下,各路厂商纷纷投入其中,而就在众多商家在“扎堆”涌入的同时,SD-WAN似乎也变成了一个“红海市场”。这背后表现出的是SD-WAN服务企业太多,包括一些SD-WAN代理商和运营公司也都层出不穷,截至2019年Q3行业综合媒体数据显示,国内外所有大小SD-WAN提供商已接60多家,整个市场呈现出了一种“商多客少”的局面。关于“红海市场”相关的文章此前也有不少行业人士发表分析过,这里主要聊聊他们的类型。
当前企业已进入了数据时代,面对众多SD-WAN服务商,客户在决定方案或是选择服务时往往都会货比三家!选择时也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:是考虑大牌厂商?还是垂直服务型?是选择贵的?还是性价比的?是希望一次性购买产品,还是按月购买服务; 在安全、可靠性、加速效果、整体服务方面如何选择?面临改网时是希望一次性改完,还是新旧网络并存,如何顺利过渡匹配所需服务,以及保护原有资产,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要弄清楚这些,我们不妨先将市面上近百家SD-WAN服务商大致分类了解一下。
(1)WAN链路优化型:主要提供广域网线路优化服务(第L2-L4),该类服务商一般拥有独立虚拟广域网和加速站点,根据使用规格按月收取服务费居多,也被称为线路服务商。以就近接入客户侧加速网络,路径优化,配合主控端及部署在客户侧的CPE/vCPE,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或多地组网加速的方案。由于具备比较可控的网络资源和QOS能力,很多时候在网络层就能解决较多问题,例如通过自有加速站点直接降低网络时延和丢包率。
(2)公有云生态型:主要为云服务商,属于近年新秀,一般拥有大量云上企业用户,通过SD-WAN帮助企业连接云上和线下环境(能够实现快速上云),能兼容自有生态资源的连接(例如企业应用服务或是大量的源站内容),也有提供企业网互联互通的场景。他们的产品一般为自研,通过分布的Region构建接入站点,为SD-WAN提供网络层及以上优化能力;
(3)SaaS应用加速型:主要提供企业应用的定向加速服务优化,他们中既有云商也有以前的CDN服务商,例如部署在云或数据中心的ERP、MES、SCM、PLM等企业应用(也有部署在企业内部的)。类似于CDN原理,但这类场景中Client与Service之间的数据是进行实时交互的,非Cache模式能解决。服务商通过与云和SaaS提供者建立生态合作关系,优化对应的网络、DNS、应用程序,让客户在访问特定应用时能有效识别并启用优化服务,使其达到最佳效果。
(4)软硬件/芯片型:以提供软/硬件产品为主,他们中既有传统硬件和芯片大厂,也有软件类服务商,其背后多半都有很强的研发能力。他们既是SD-WAN的技术服务商,同时也可能是其它SD-WAN商的硬件提供者。产品上一般有较全的“标准”功能,技术特征一般都有针对网络协议优化来改善广域网中的使用体验(例如 丢包补偿、数据压缩、去重复、智能选路)。此类服务商多数只提供软/硬件产品本身的服务,例如客户一次性购买硬件和license、增值服务等,但不提供运营和线路网络服务,他们一般具备较深的技术壁垒。
(5)网络安全型:顾名思义提供网络安全为主的服务商,他们将传统网络防火墙能力与WAN优化能力汇聚在一起,作为WAN的安全服务进行部署。产品既可独立部署,也可以被集成到企业网的安全模块中,或是在数据中心和云上提供WAN安全服务。他们既有传统安全商转型,也有安全领域的新秀,特点是在安全领域中相比其它SD-WAN服务商能提供更全的安全功能和特有优势。
(6)运营服务型:主要是销售和运营SD-WAN产品,他们的特征是有拥有较多的客户资源和大量的SD-WAN潜在客户,并且他们对领域内的客户情况有较深的理解,非常清楚用户需要什么。但这类服务商一般情况不自己研发产品(极少数除外),而是通过与SD-WAN技术公司合作,代理包装好产品再卖给客户,技术和支撑性工作全由SD-WAN生产公司来提供。
如果按以上分类来看,相信大家看过之后会觉得清晰许多,对服务商类型会有一个大致了解。但也希望不要过于较真,因为这里面也有很多复合型的服务商,即具备了多个类型属性,例如某服务商可能既是运营服务型同时也是WAN链路优化型,有的既是网络安全型也是软件服务型等等,而每类标签只是他们当前的核心能力之一,更多分类就暂不列出了。当然,SD-WAN行业发展如此之快,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,明天也许就是另一种形态了,如巨头的跨界打劫现象已屡见不鲜。
以传统行业为代表的零售、酒店、医疗、餐饮类行业算得上“SD-WAN首批客户”,这类客户的前身主要是MPLS客户,场景多半是总部与分支机构,或是连锁门店之类的星形网络。当他们发现SD-WAN这个新物种既能满足原有需求又能降低成本时,自然就成为了首选(少数例外)。 第二类是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电商、社交、游戏、直播等客户,他们的主场多半都在公有云,包括多云+数据中心的混合场景,也有办公室和分支机构等全连接场景。由于他们的生产系统主要运行在网络上,因此对网络条件自然也要求极高,通常的标准是 高可靠、高安全、高SLA、7*24*365随时待命。再就是一些大型集团和出海/跨国企业,业务场景类似于前两类的结合,但多半是企业应用加速,注重应用层的使用效果和体验,不太关注网络连接,这叫企业应用数字化转型。
除了行业外,如前面讲过的客户付费模式也大有不同,他们中既有按月订阅产品和服务的,也有只购买产品硬件和license的,在选择改网时会要求不同的方案和服务要求等等。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觉得客户场景好多,但我要说这只是SD-WAN市场的冰山一角,更大的市场空间还远未被开发。所以好消息是这个市场空间比我们看到的要大很多,只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总会有自己的空间。而坏消息是在同一维度扎堆的服务商也非常多,并且有不少试图以一种产品方案解决所有类型客户问题的服务商,即希望一招鲜吃遍天。能不能吃遍天这里不下定论,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阶段如果做不到深入B型企业的真实需求中,匹配对应产品方案和技术服务(尤其是服务),那只能说明离客户还有很远。所以”百花齐放“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。
如果说SD-WAN服务商是“百花齐放”,那么客户的网络架构则是千差万别。这主要体现在不同行业对于Wan使用上的理解不一样,不同企业的网络用途差别决定了他们对预算的投入(包括人力投入)。
传统企业网的架构属性主要分为两类,第一类网络当属零售业的生产系统,例如连锁门店与总店之间的交易数据同步,这种场景基本上只要有Internet + POS机就可以投入运营。但也因为门店存在自营和加盟的关系,以及网络结构相对简单,可能存在没有网管人员的情况,而连锁店一旦要升级改网,则面临N个门店的信息采集,包括原有终端网络适配,这考验的是服务商的综合交付能力。加上零售业的成本意识强,对于大规模的门店改网一般都有严格内部预算,这也可能会存在客户与服务商的合作不平衡,容易出现交付质量不高的情况。
第二类网络叫做企业办公系统,他们中多数是原MPLS-VPN用户,网络规模各异,企业网包括:视频会议、ERP、Eamil、OA… 等高频访问类应用。通常情况下,企业应用会根据不同角色设立不同的策略与规则,这些策略如QOS、故障收敛、负载分担/均衡、安全、监控管理都是依附在MPLS网络之上的。假如某天企业面临改网减预算,项目负责人至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,一个是改后不影响原有网络使用,二是如何达到节省预算目的。而不同的企业对此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决策,例如有些企业技术运维能力强,传统网络在他们手上非常稳固,他们对于SD-WAN的态度首先是考虑能否完美匹配原有环境或与之共存,新产品对他们而言可能会产生哪些新问题(例如可控性、可靠性、原资产利用、使用习惯、学习成本等),而不是看你的产品有多少功能,能节省多少成本,或是否高大上,但凡有一样与他们的预期有差异则很难轻易接受。另外也有一些不太重视运维的企业,网络架构可能会缺少规划,如果遇到规模大的,那就更考验服务商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,很可能改网的难度会超过重建一张网络。
因此对于服务商来说,不要期望做两次PPT交流就能获得客户认可;而对于客户来说,也不要过于依赖服务商能解决企业网的所有问题。改网需要双方之间的深入沟通交流,明确边界(关键是客户),服务商更需围绕企业网现状规划匹配的技术方案,技术过硬是基础,包括实施计划和服务的整体配套。
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不屑一笑,这不就是典型的IT外包思维和做法吗?说好的软件定义广域网体现在哪里了?上面那些问题用我们的产品完全可以搞定,根本不需要那么费劲。其实我想说一点也没错,因为SDN当年也是这么想的,其中不乏有好多被看作是未来爆品的SDN企业,结果那些企业到后来不是转型就是消失了。可见,如果站在线路思维的角度来看,SD-WAN在传统网络下的转型之痛并不在完全在于技术,而是传统网络几十年所形成的概念认知、技术方案、思维方式、服务模式、乙方产品粘性等系列因素和用户已深深绑定,他们接受新技术产品需要一个过程。对比下当年IDC客户迁移至公有云是一个道理,即便到了今天,云上与云下应用环境仍在共存,这就使混合云成为了主流场景。因此,SD-WAN当前的使命不是要完全替代传统网络(MPLS),而是要与之共存、兼容、智能融合,输出各项更具优势的产品方案和增值服务能力。
我相信,许多加入SD-WAN阵营的服务提供商都对SD-WAN的未来市场感到乐观。其中包括传统服务提供商和初创企业的转型。许多服务提供商凭借自己的优势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。至少一项核心能力可能是专注于技术/软件、,专注于硬件/芯片、,专注于网络连接、,专注于安全、,专注于运营等。这也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价值中创造不同的价值各个领域,从而在行业中建立独立的利基市场。许多公司都将SD-WAN作为主要的获利产品,无论是产品开发、市场开发、客户挖掘等方面都投入了巨额成本。
但是,也有一些服务提供商没有将SD-WAN用作直接获利产品,而是使用它来吸引用户或占领市场,为随后的获利模型奠定了基础。此外,他们通过低价获得客户市场并实现同质化。阵营中有无休止的服务提供商,例如PK。然后问题也来了。可直接赚钱的产品必须具有其优势和障碍。它可以被客户接受并创造价值,否则它将被分钟取代。无法直接获利的产品必然需要资金或获利的产品。包括未来有利可图的战略计划,如果长期不获利,那就是火上浇油。并且那些聚集在高度同质化营地中的服务提供商具有一些不可PK的优势和障碍,并且他们没有能力提供技术服务。同时,他们也将其用作主要利润产品。这需要考虑细分市场。因为SD-WAN绝不是简单地出售、线,出售、盒或出售软件/控制器,如果这样的话,我相信市场早已被几家巨头垄断。因此,“红海市场”的真正考验是那些定位模糊的服务提供商。一是没有优势和障碍,二是不愿意投入过多和反复试验,三是无法输出客户价值。它只是想尝试。考虑定位。
(4)SD-WAN的终极战役“标准之战”!
SDN时代尚未在局域网中得到应有的使用,但是其强大的思想已经在广域网中得到快速发展和技术实施。许多服务提供商将SD-WAN技术的规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很难直接从上帝的角度来看它们。 MEF之类的三方组织已与Cisco、 Colt、 Verizon、华为等巨头合作制定SD-WAN定义和标准。就像ISO国际标准协会定义了伟大的OSI模型一样,它似乎引领着新一代的网络思维标准,思科甚至在新版CCIE课程中增加了SD-WAN考试内容,其他类似的供应商也在努力。现实情况是,SD-WAN的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和分裂,每个阵营都以不同的观点进行理解,例如开放式白卡、开源社区、各种利基服务提供商、市场的多种需求.很难考虑SD-WAN的未来标准。
也许将来,它将在一系列冲突(例如概念与技术之间的平衡、成本与质量PK、企业多个应用场景)之间演变成“主流标准形式”,但这需要许多制造商的同意,是否围绕该标准思想可以开发软件、硬件、芯片、协议标准和其他改编版。与其争夺SD-WAN标准,不如争夺未来的领土和生态。也许当真正的市场标准形成时,就是巨人分裂世界的时候,但其细分市场却是如此之大。请稍等。
SD-WAN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创新和迭代的过程中,指不定下一刻会发展成什么样,日后会以什么标准形态存在也许没人知道,如果谁家要说自己有经验,那就好比09年以前好多企业谈云计算一样。所以说SD-WAN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验可言,有的只是对于当下的认知和技术积累,因为SD-WAN提出的思想概念和想象空间实在太大,而当前技术所实现的离这些思想还有很远。对于笔者所在的公司(犀思云)而言,我们对SD-WAN时刻都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,在可预见的趋势里围绕着市场及客户“持续进化”,一步一印深耕技术与服务,为客户及行业持续创造价值。
Copyright © 2018.广州达芬奇网络有限公司. 保留所有权利 使用条款 客户隐私政策 粤ICP备19019099号-2